首页 / 列表 / 正文

返回至列表

华东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于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发表演讲

2019-09-26


以精致城市,人居典范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暨人居节在威海举行。9月26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总院首席总建筑师汪孝安受邀参加2019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汪总以“融入环境”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认为建筑有看与被看的两个方面。看,是从使用者角度,是使用者在建筑空间内能感受到什么样的环境。被看,是从美学角度,被大家评判建筑的美观与否。成功的建筑,无论当代还是传统建筑,都是能够深入人心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建筑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以各地逐步形成的宗法礼制、文化观念、生活习俗,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艺的特点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风水,实质上就是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从建筑选址到空间布局,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返璞归真,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自然界自有的一些条件,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人居空间。多年以来,我国在传统建筑实践中应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创造出很多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诞生出很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佳作。采用“背山面水、背阴向阳”的建筑选址及布局原则;三合院、四合院应用“凝风聚气”理念;炎热地区采用天井通风及雨水收集方式;南方潮湿多雨地区以“干阑式”建筑利于通风防潮的构造方式;西北地区以窑洞式生土建筑实现与自然的有机共生;东北地区以土胚墙体、苫草屋面实现保温,利用建筑余热来达到节能的目标等建筑设计理念和方式,都符合所倡导的“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进行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汪总强调,用现代的建筑技术手段去实现人们对于建筑功能的需求,从未来使用者感受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空间和人文环境,这应当是建筑创作的基本出发点。汪总结合“街区空间的回归-虹桥绿谷、身边的绿色-申都大厦改建、竖向庭院-园林集团办公楼、与环境融合-百色干部学院、文创赋能-上生·新所”几大实践案例,基于不同建筑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功能定位,分享了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的屋顶、地面、下沉庭院、边庭等绿化技术,边界重塑、体量组合、城市更新等策略,分析和展示了华东总院在绿色建筑与环境融合等方面所作的探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上海老街区为例,其与欧洲城市街区有着类似的空间围和与尺度关系,都是建筑紧贴街道,当中形成了一定的内部空间,这就需要设计者考量到对地块建筑形态和体量的控制、空间处理以及功能整合,从而构建尺度宜人、有完整的城市界面以及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的商务社区。

 汪总认为,在设计的过程中,时刻关注节能和生态的问题应是建筑设计师们共同的责任。但同时,在实践绿色建筑理念的同时,应尽可能采用适宜技术,注意避免为节能而过度依赖于高新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的矫枉过正的做法。对于大众所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观,认真呵护历史文脉并不断激发新的活力。

 

案例作品:广西百色干部学院

 图↓

1.jpg

校园建筑群落俯瞰

2-2.jpg

山水建筑:建筑与山水环境融合,形成一幅和谐共生的山水画卷

3-2.jpg

 院落空间:宜人尺度的院落空间营造书院式的学院氛围



近期新闻